
女性產後坐月子麻油雞什麼時候吃 中醫師揭四周黃金調養法
現代人孩子生到少,每個孩子都是寶貝,但女性生產後的調養也不能輕忽。應把握產後4到6周坐月子
的時間,由於女性懷孕時,身體變化劇烈,生產後逐漸恢復原本的狀態,因懷孕長大的子宮會變回原本的大小,這個過程大約需要6至8周,臨床上稱作產褥期,中醫師周宗翰說,調養重點在使惡露順利排出及子宮復舊,而泌乳與其他臟腑的調養也須兼顧,一般常說的「坐月子」就是指這個恢復過程。
周宗翰說,產後體質大多屬於虛和瘀。生產過程中媽媽經歷極大的生理變化,因此,需把握產後的黃金調理期讓身體回到最佳狀態。此時可運用中醫治療的優勢,針對體質給予階段性的調養,加速復原。產後的生理變化一般分成四個時期,每個時期配合不同的中藥調理,循序漸進地幫助氣血達到平衡。
第一階段為產後第1周,產後一周以化瘀為主,為祛瘀生新、促乳汁分泌,常見以生化湯為底,並依體質加減方藥,幫助子宮收縮及排出惡露,達到化瘀血而後生新血的效果。若產婦有哺乳的需求,可加入通乳的中藥促進乳汁分泌,因泌乳激素在產後第3至8天的分泌最為旺盛,此時加入發奶中藥,促奶效果最佳。
生化湯,大多於自然產後24小時開始服用,而剖腹產則是在產後第3天後或有排氣進食後開始服用,一般來說,生化湯不建議服用超過14天,需按照臨床中醫師評估後服藥最為安全。
藥膳食療建議:以平補為準則,飲食宜清淡,如魚湯、雞湯、排骨湯等。
第二階段為產後第2周, 這時應益氣健脾、補氣養血。周宗翰說,化瘀後需改善多虛的狀況,生產對女性來說是一大挑戰,產後氣血耗損多,可用健脾方式補養氣血,增加食慾的同時,改善腸胃道的吸收功能,進而使體力恢復;另,要注意產後水腫的狀況,若是有水分滯留的問題,在此時期也可用健脾利水的方式促進代謝,幫助水分排出。
藥膳食療建議,產後2至3周可以逐漸增加偏溫補的食材,於料理中適量加入麻油或酒,但不建議量太多。若媽媽本身屬燥熱體質,可用苦茶油代替麻油。
第三階段為產後第3周,經過第2階段的補養氣血後,可逐步加入滋補肝腎的中藥,以補氣養血、滋補肝腎,這時惡露已漸漸減少,是進補的好時機,可以藉由此時期的中藥調理,改善原先較虛弱的體質,如腸胃功能虛弱、經常感冒、經期不順等。
第四階段是產後第4周,這時惡露已排乾淨或量已減少許多,調理適合以補腎氣為主,以補氣血強筋骨,防止腰痠骨鬆,一般情況下可用稍微溫熱的進補方式來強化體質,協助產後體力恢復並鞏固療效,同時減緩產後常見的落髮、腰痠疲倦、骨鬆等現象。
藥膳食療建議,產後3至4周,確認惡露已淨、生產傷口已癒合後,適合以熱補為主,此時可開始吃含酒及麻油較多的料理,例如麻油雞、燒酒雞等。若補過頭有上火的症狀,如口乾、失眠、煩躁易怒、便祕等,建議先減少熱補食材,以平補為主。
周宗翰說,此四階段為一般體質的產後調補,若有哺乳需求,從第一階段加入的通乳、發奶類中藥可以持續留在產後調養的每個階段,幫助媽媽乳汁分泌,順利哺乳。需注意的是坐月子期間若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胃不適等異常情況,務必尋求中西醫師的協助,調整處方以緩解症狀。
資料來源:鳴堂中醫醫療體系 周宗翰